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外顯個性、習慣、風格

有些木訥、有些健談、有些樸實、有些慧黠



當然,這是外顯。

我們和他們走得越近、聊得越多、處得越久、看得越細,

總會發現些大謬不然之處。



羞澀底下也可能釀著滿腔熱情,

正直背後也可以藏避詭詐狡獪,

討人厭的舉動,或許是意味著最純粹的善意,

口若懸河地在台上演講,私底下也可能不善辭令。



我們訝異、讚嘆、貶低、斥責,

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琢磨出人們的另一面,

試圖給予人們一個定位,



好人?壞人?

人才?奸臣?

睿智?蠢拙?

能言?寡言?

正直?奸險?



未免太一廂情願了。



我們有意識到最外層的未必是──甚至通常不是──真貌,

但我們又哪來的自信,說隱蔽的那一層就是所謂的真貌?

一個足以以此為準、以此為這人下結論的真貌?



一個人,他最外顯的態度是奸惡,也罷,

但若一個人將奸惡藏匿於正直背後,

等到被發現時:

「啊,真個人外表堂皇,原來也是個渣!」



正直和奸惡一經對照,能不變得更顯眼嗎?

這股顯眼,不會提高這「奸惡」的地位嗎?

我們試圖下結論時,有辦法忽略對比帶來的誇飾效果嗎?



若我們無法除卻直觀、情緒的判準層面,

那我們還能憑什麼為人們做結論呢?




「那個爛貨。」「他真的很有思想!」「他這人真的超心機的!」

「他很賤。」「他真的是個人才。」「他腦袋挺鈍的。」



我們還需要一點推論、一點虛心、

一點對於自身無可避免的不完美的愧疚。



這些斷言縈繞人們的生活太長、太久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ruby 的頭像
    johnruby

    johnruby的部落格

    john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