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與特定的一些人、一些團體為伍,似乎是很難避免的。尤其像我們這般作息穩定、社交範圍不大的高中生,平常比較親近的朋友名單都還算固定,日子又有大半的時間都耗在學校裡頭,自然而然地,習慣上時常群聚一塊,用彼此特有的說話習慣,聊著較為私密的八卦,並興致勃勃地用屬於這圈子的幽默評論著週遭事物──至少,這樣的互動模式,構成了很大一部分我的高中日常生活。
當然,願意循著這樣的同儕團體生活,是有相當程度的誘因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找到一群能了解、接納自己的談話方式的朋友,畢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我們比其他外人更懂得對方的幽默、以及各種微笑與眼神的微妙意涵;我們在對方面前沒什麼可顧忌的,可以針對任何事情暢所欲言;我們越常聚在一起,就越能精準地掌握對方的想法、熟練對方的用詞、融入對方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之中 ...
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彼此的想法都毫無戒心。
我所說的「戒心」,並不是指對方可能會傷害你,而是我們往往不會正視同儕對自己的影響──甚至,大多時候都不曾察覺。
在面對大人的想法時,或多或少,我們已有了一套頑強的防禦心態,讓這些想法不容易立即在我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可能是因為大人想法的頻率不能合於我們年輕人的直覺,也可能是肇因於習慣性的叛逆心態、對權威的敵視 ... 總之,有太多理由讓我們不那麼願意去接納大人的想法;至少,如果有需要,我們會花更多時間去仔細斟酌。
但,面對前述的同儕團體,我們卻很難維持這樣的戒心;事實上,我們大開城門,驅策著自己去了解、去吸收對方的一言一行,經過一番粗糙的消化之後,再將之試著應用到自己的談吐之中。一方面,這樣的努力或許是為了證明我們在乎對方,願意認真對待對方的各種想法;另一方面,我們非如此不可!不管是這個同儕團體的形成原因、或其運作過程,都有賴於我們對於對方的想法有意或無意的遷就──有時候是為了避免忤逆對方,有時候是為了迎合對方、以便讓談話進行順利、甚或贏得對方的好感──這樣的互動模式,讓我們在被迫接收、並立即應用對方想法的同時,沒有辦法仔細檢視那些想法的細部脈絡。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對「為伍」感到疑慮;同儕團體的運作,逐漸地,最後似乎會將所有成員的思想與習慣強拉至一個類似的水平;我們對事物的好惡與看法,也會越來越趨相近,彷若這團體已經演化出了足夠成熟、且所有成員都能適用的思考公式,使得成員們放棄自己的獨立想法、採納統一的行為模式;更甚者,我們會習慣於對自己不精擅的領域大放厥詞、簡化並誇飾原本想表達的想法,以期營造出更幽默的個人形象、造成更大的戲劇效果;老實說,這樣的態勢是令人不寒而慄的囧。
當然,我並非說當我們成群為伍的時候,思想只有向下沉淪的可能;幾個好友聚在一起,對一些自己似乎能勉強掌握的議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也不甚確定的結論或心得,偶爾聊些生活瑣事,為一些真真假假的八卦捧腹大笑 ... 我不可能否定這般美好的互動方式!但,有更多時候,我們逼迫自己在人群中同時應付所有人的目光、拚命調整自己的說辭以便大夥都能有所反應,逐漸地,我們的思路就像濛了一層霧,想不起完整的自己是如何模樣了。
或許,我們需要適度地抽離自己,抽離那些總是太過吵雜、言不及義的所在;在某一個寧靜時刻,反省自己為了身外的種種而強迫自己做了多少不真實也不必要的承諾。
對我而言,反省和鞭策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地回歸個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